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未来——2025年广东省校本研修学术交流周探讨教师角色转型

       5月21日,2025年新强师工程广东省校本研修示范学校与培育学校学科首席专家专项培训暨佛山市南海区第二届校本研修学术交流周活动在南海实验中学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数字化时代下教师校本研修的新样态”为主题,吸引了众多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参与,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与未来发展。

 

畅想未来:十年后,教师的哪些工作可以交给人工智能?

        在上午的主旨报告中,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变”为题,提出了对未来教育的展望。他认为,十年后,人工智能将能够承担教师工作中的多项任务,例如:

  • 作业批改与反馈:AI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快速完成作业批改并提供个性化反馈。
  • 知识点讲解:智能教学系统能够根据学生需求,自动生成讲解视频或互动内容,覆盖基础知识点。
  • 课堂管理:AI助手可以协助考勤、纪律管理,甚至分析学生课堂表现数据。
  • 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通过大数据分析,AI能为每位学生定制适合的学习计划和资源推荐。

      胡教授强调,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极大解放教师的劳动力,使其从重复性工作中脱身,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角色重塑: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

      在随后的圆桌论坛环节,多位教育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展开深入讨论。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张倩博士与嘉宾们——中国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吴颖民校长,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方晓波院长,京师励耘公司钱永臣博士,南海实验中学周新征校长,狮山罗村实验学校温旺华书记,南海中心小学孙明洁校长——共同探讨了未来教师的角色定位。

京师励耘公司钱永臣博士指出:“AI在教育中的角色是‘辅助者’而非‘替代者’。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教育智慧和人文关怀,这是技术无法复制的。未来,教师需要学会与AI协作,将其作为提升教学效率的工具,同时更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京师励耘公司钱永臣博士重点介绍了该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素养测评系统和AI导师伴学系统,引发与会嘉宾的热烈讨论。

      钱博士表示:"我们的AI导师伴学系统通过四大核心功能重构学习体验:首先是基于专家视频资源的智能化学习,系统内置了由各学科顶级专家录制的精品课程;其次是利用AI增强互动性,系统可以实时解答学员疑问,并智能推荐延伸学习内容;第三是精准评估学习效果,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最后是对传统学习要素的智能化升级,使学习过程更加高效、精准。"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京师励耘的人工智能素养测评系统具有两大特色:一是强调教师主体性,系统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特点,量身定制了覆盖教学、管理、科研、培训等多维度的AI应用场景测评;二是注重场景化应用,将抽象的"素养"需求细化为可评估、可操作的具体任务与案例,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AI应用能力。

其他嘉宾也纷纷发表见解:

  • 吴颖民校长强调,教师应成为“学习生态的构建者”,利用技术营造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
  • 方晓波院长提出,教师的角色将向“数据分析师”转变,通过解读AI生成的学习数据优化教学策略。
  • 周新征校长认为,教师需强化“跨学科整合能力”,推动STEAM教育等创新实践。

助力转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下午的平行论坛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孝金副教授指出,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型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强化技术培训:通过校本研修,提升教师对AI工具的应用能力,例如智能备课系统、数据分析平台等。
  2. 构建实践共同体:鼓励校际合作,分享数字化教学案例,形成“实践-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
  3. 改革评价体系:将教师的技术整合能力、创新教学设计纳入考核标准,激励主动转型。
  4. 心理支持与引导:为教师提供心理调适课程,缓解技术变革带来的焦虑,增强适应信心。

      深圳南山区教科院陈坚院长在平行论坛二中分享了区域经验,强调“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即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带动全校乃至全区教师的数字化能力提升。

结语

      本次活动为广东省教师队伍应对人工智能挑战提供了前瞻性思考和实践路径。正如吴颖民校长总结:“技术终将为教育服务,而教师的育人初心不可替代。”未来,随着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将在创新与人文的交汇点上,书写教育的新篇章。

(完)

首页    公司新闻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未来——2025年广东省校本研修学术交流周探讨教师角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