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致远,向新出发——三新背景下以素养导向的考试命题设计与解题技巧精准研修活动圆满落幕
四月南海,春潮激荡教育改革之舟。4月27日,由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佛山市南海区教师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主办的“三新背景下以素养导向的考试命题设计与解题技巧”研修总结会在南海圆满落幕。研修活动以“专家引领、案例展示、命题实践、反馈指导”为路径,汇聚全国顶尖学科专家和教研员,通过理论深化、实践淬炼与反思提升,探索教师命题能力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改革注入新活力。
专家引领:高位理念锚定命题方向
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命题设计亟需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会议以专家智库为引擎,通过前沿理论解读与学科实践指导,为教师构建科学命题框架。
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在《区域教师研修新范式》主旨报告中强调:“命题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试金石’,需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融合学科本质与育人价值,并充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优势,大幅提升命题效率和质量”。北京海淀区教科院正高级数学教师鲁小凡博士倡导“教师需像设计师一样思考,让试题既具思维挑战性,又能真实反馈学习成效”。浙江省特级教师杨仕威聚焦“文本深度与命题效度”的平衡,强调“命题应避免碎片化,通过情境化设计引导学生关联生活、批判思考”。
案例展示:优秀成果诠释素养落地
研修成果的集中展示成为会议亮点。20多份优秀命题案例覆盖初高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学科,既有经典题型的创新重构,也有跨学科融合的大胆尝试,生动诠释了素养导向命题的多样性。杭州高新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语文教研员陈忠文点评说:南海教师的命题,跳出了情节复述的窠臼,引导学生从管理视角解读经典,培养思辨与迁移能力。佛山市名师、中学正高级教师何润青在点评初中英语优秀命题案例式时指出:南海优秀命题,超越了语言知识考查,融入了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试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或社会热点,避免了脱离实际的抽象问题。
命题实践:分析研训锻造实战能力
研修突破“一刀切”培训模式,构建“选题—改题—命题”三级成长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量身定制进阶路径。普通教师从“选题”筑基,通过分析近五年中高考真题,掌握“难度适配”“考点覆盖”“情境时效”三大筛选标准。骨干教师学会改题,通过修改情境、数据、设问方式等,使题目更贴合教学需求;名师学会命题,基于课标和素养要求,侧重从零开始设计题目,包括情境创设、寻找素材、考点规划、设问逻辑等。
反馈指导:双向互动激活成长动能
科学的反馈机制是教师能力进阶的关键。本次研修通过“多元评价+持续跟踪”,构建“诊断—改进—提升”的闭环。每次课程开始前,学科专家都会从素养指向、情境真实性、思维层次等多方面,针对性指出教师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高中英语学科专家、北京市东城区教科院高中英语教研员白雪老师在评价阅读理解题时指出:“部分题目选项未能体现‘干扰项’的思维迷惑性,需进一步分析学生常见误区。”同伴互评,激发协同创新。“看到其他老师如何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对我启发很大。”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表示。
共育未来:以命题改革撬动课堂改革
会议闭幕式上,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兰桢总结道:“命题能力是教师核心素养,是开展教育教学评价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未来,希望老师们要树立正确命题认知、努力育人与育人有机统一,要依托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主动创新创造,以试题情境+精品试题库建设为路径,努力打造个人命题智能体,让自己成为超级教师、战略家型教师;要深化‘专家引领—校本实践—区域共享’机制,让优质命题资源惠及每一所学校”;要将本次长达5个月的命题与解题能力提升培训研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向新出发,以命题新视野,以课题为抓手,纵深开展命题规律研究。
南海之滨,教育改革浪潮奔涌不息。这场以命题为切入点的研修盛会,不仅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设了清晰路径,更以“素养导向、实践为本、协同共进”的理念,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编辑:卢秀雯
校审:朱晓云 陈善炀 李云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